毕业生常见的就业风险第二篇

2021年4月15日   点击人次: 2592   

各位小可爱们要注意啦,今天小编继续和大家说说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风险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一、涉外招工诈骗

行骗者一般总会借用有规模、影响的公司来做为幌子,编造高薪谎言,诱使求职者上当后,以出国保证金、办理出国手续等各种理由,要求往账户上汇钱,或者要求登录指定的网站,输入银行帐号和密码,利用木马程序盗用求职者银行密码,通过网银盗取资金。由于犯罪嫌疑人多是把服务器设在境外,不同地区和国家,在法律上的界定有很大的差别,往往短期内很难挽回损失,大学生应该引起警惕。例如赴美带薪实习(SWT)被很多中介美化成“不但可以周游美国,而且可以带回几万元人民币,还可能拿着全奖去留学”的好项目。许多学生对SWT缺乏了解,以为能去世界500强企业练口语、交朋友、体验发达国家生活,实际上干的是刷盘子、扫厕所之类的“粗重活”。而且,相比国内的实习机会,这种“洋实习”代价不菲:出国前要向中介机构缴纳2万元左右的报名费,还要另付近万元的签证费、机票等费用。赴美带薪实习既不是“淘金”也不是“镀金”,只是勤工俭学的海外延伸版,一定要理性客观对待。

二、传销陷阱

每年毕业季,非法传销就会把目光盯上大量求职择业的高校毕业生。近几年,经媒体报道的大学 生的传销案逐渐增多。2008年年中至2009年5月,西安遣返的9000余名传销人员中,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占将近7%。

传销组织利用年轻人社会经验不足、急于求成、少数人梦想一夜暴富的思想,以个人暴富为诱饵,用所谓的团队精神、家庭温暖以及财富几何倍增、高额回报等谎言,对加入者进行“洗脑”,让加入传销不以欺骗为辱,反以此为荣,违背了传统的价值观、人生观。传销培训出的成员失去道德与法律底线,已经没有正常人做不道德事时的内疚感,变得极端自私,唯利是图。他们以坑蒙拐骗等卑劣手段,将亲朋好友拉下水,造成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,引发亲友反目,严重者家庭破裂,众叛亲离,甚至引发严重的刑事犯罪。传销对社会、家庭、个人的危害非常大,是一个让人十分痛恨的社会毒瘤,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。2005年11月,国务院颁布实施了《禁止传销条例》,以法律条文形式,对传销进行明令禁止。

三、其他几种常见的就业陷阱

1、编造身份,骗取钱财

冒充政府官员或者假托有关系或背景等,以帮助大学生安排工作为借口骗取钱财的诈骗行为比较常见。由于中国传统上比较注重社会关系,加之社会上用人的不正之风还未彻底清除,有些人特别迷信所谓的有权势者、有关系者,对以疏通关系为借口的诈骗行为警惕性不高,特别容易上当。对出言要花钱疏通,或直接向毕业生索取钱财,许诺找关系安排工作等情况,要设法拒绝,以防上当受骗。

2、以招聘为名,变相销售产品

一些公司招聘大学生到公司工作,要求先交押金,然后去推销产品,并规定要卖出一定数量的产品才能拿提成工资;若完不成销售任务,就要克扣工资或押金。

3、以招聘考试为名,窃取创意

一些公司以招聘考试为借口,将公司的项目作为考题要求应聘者完成,在不付出任何报酬的情况下,窃取学生创造的劳动成果。这类陷阱多针对艺术设计、程序设计、广告设计、文章翻译、软件开发等专业毕业生。毕业生对自己创造的作品应该保存底稿,交出的作品应标注声明:未经本人同意擅自使用应当承担法律责任,为维权保留有利的证据。